|
|||
|
|||
|
小斷面、長距離、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隧洞施工,始終是安全管理的“硬骨頭”。這類工程空間受限、作業面狹窄,人員與機械的回旋余地極小;戰線拉得長導致信息傳遞滯后,前端風險難以及時反饋至指揮層;加之復雜地質可能突發突泥、涌水、坍塌、巖爆等險情,安全管理稍有疏漏便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。結合羅泊河引水隧洞項目實踐,我對這類工程的安全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認知,也總結出一些值得沉淀的經驗與反思。 面對“窄空間”挑戰,安全管理必須從“空間利用”和“流程優化”兩方面雙管齊下。小斷面有多小?斷面尺寸2.3m×2.5m,小到一輛家用小轎車和一個人在隧洞內相向而行時空間都很局促。“窄空間”特性,決定了安全管理必須注重“空間利用”和“流程優化”。小斷面的安全管理,本質是對“有限空間”的精細化掌控,每一寸空間的利用都必須服務于安全與效率的平衡。 應對“長戰線”難題,核心在于構建“全鏈條、無死角”的監控體系以打破信息壁壘。長距離有多長?不含支洞長度約8.9公里,步行需要2個小時。“長戰線”挑戰,要求安全管理構建“全鏈條、無死角”的監控體系。長距離隧洞的安全管理,核心是打破“信息壁壘”,將風險管控的“觸角”延伸到每一個作業環節。 對于“不可預見性”地質風險,考驗的是安全管理的“應急能力”。復雜地質有多復雜?正高級地質專家在評審專項方案時評價道:“中國乃至世界最復雜的地質就在云南,我在云南有幾十年的地質經驗,這條隧洞的地質在我職業生涯中遇到的地質里,都算是復雜的”。“不可預見性”,考驗著安全管理的“應急能力”。白拋山隧洞掘進施工過程中,洞內突然發生涌水,若不及時處置,可能導致洞體坍塌。險情發生后及時啟動了應急預案,撤離作業人員,加強排水措施,緊急制定了針對性的應對方案。待水流穩定,立即加強支護,預埋排水管,加強監控量測,快速控制住了險情。反觀同類項目中發生的事故,很多都是因為處置不及時、不科學,導致險情擴大。復雜地質隧洞的安全管理,不能依賴“僥幸心理”,必須做到“一案一策”、科學決策、快速反應。 人員的“安全意識”貫穿始終。在小斷面、長距離的封閉環境中,人員容易產生疲勞感和麻痹心理,違規操作的風險隨之增加。我們除了定期開展安全培訓外,還采用“案例警示+現場演練”的方式,將同類項目的事故案例制作成短視頻,在營區循環播放;組織開展隧洞坍塌事故應急演練,讓每個人員都熟悉自己的職責,從“要我安全”轉變為“我要安全”“我會安全”。 安全管理沒有“一勞永逸”,唯有“持續改進”。小斷面、長距離、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隧洞安全管理,沒有“一勞永逸”的方案,只有“持續改進”的過程。它要求管理者既要關注“細節”,在空間利用、流程優化上精打細算;又要著眼“全局”,用科技手段打通信息傳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;更要敬畏“風險”,以完善的預案和充足的準備應對地質的不確定性。同時,必須始終把“人”放在首位,讓安全成為每個人的行為習慣。 未來發展要從“被動應對”到“主動預警”,再到“本質安全”的路徑演進。從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乃至“無人化”。未來,隨著水利工程向更復雜、更艱巨的領域推進,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、安全管理要求的提高,作為建設者,我們更應總結經驗、反思不足,不斷探索更科學、更高效的安全管理模式。不能僅僅停留在靠應急管理、安全教育等管理措施來保障安全,更要靠先進的施工工藝技術、智能可靠的監測預警系統等措施,從本質上保障施工安全。比如在洞內每隔一定距離布設一套地質傳感器,實時監測圍巖應力、滲水量等關鍵指標,一旦圍巖和支護變形超過閾值,就自動觸發警報,燈光、語音提醒施工人員撤離;同時安裝高清攝像頭和語音對講設備,項目部隨時可查看掌子面現狀,可直接與掘進面人員溝通,一旦發現異常,可立即下達停工撤離或加強支護指令。再比如聯合一流大學、一流機械制造企業,加強創新研發,開發機械化、小型化的施工設備,甚至是自動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的施工機器,通過網絡遠程下達指令操作設備掘進,甚至自動識別判斷掘進和支護,代替人力作業,人只在突發情況下干預,不再將人置于復雜、危險的施工環境之下。從管理措施保障,升級為工藝技術與智能系統賦能的“本質安全”,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。 |
|||
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
|
|